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新闻
新闻动态
【农声讲坛】从清末与日本明治维新到二战前后的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
发布日期:2016-12-2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植保学院 字号:[ ]

       

       

122410点,我院邀请了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先生在东区食品学院报告厅举行了以从清末与日本明治维新到二战前后的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为主题的报告。校党委副书记宁秋雅、我院院长彭友良、院党委书记李海滨、理学院党委书记岳敏、我院副院长兼院党委副书记刘姝言均出席现场,讲座由彭友良进行主持。

丘成桐先生首先从数学的发展历史入手,阐述了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的微积分在数学中作为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最主要分界点的作用,接着又介绍了各个数学家的特色。丘成桐先生指出,数学家各有长处,但所做的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我们敬佩。

之后丘成桐先生先从中国数学讲起,从1719世纪,中国数学的发展沉寂,没有很大的发展,而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的落后导致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的落后。尽管中国很早就接触了微积分,但清政府并没有重视微积分的引进,且并未保留阿拉伯数学,到清末依然坚持使用自己的符号,直接导致了数学发展的停滞。直到甲午战争后,光绪皇帝开始大量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初步奠基了中国近代数学的发展。到解放后,中国开始出现一些比较知名的数学家,数学研究逐渐接触国际水平。

反观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数学发展落后于中国。1862年,日本从中国带回去了代数学和微积分,并开始自己的翻译,使用西方的符号和公式。日本明治天皇大力支持向西方学习,采用了西方先进的教科书并投入大量资金,培育了许多数学巨匠。

在两国数学发展的对比中,丘成桐先生表示,日本在学术翻译上十分完备,全盘接受西方科学,而国人始终没有摒弃“国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阻碍了数学的发展。丘成桐先生说近10年来中国学风有很大的改观,学术环境正在改变,中央在基础科研上的投入也大大增加,优秀的人才不断涌现,科研成果也越发丰富。,达了对中国数学日后发展的期望。

提问环节中,同学们都积极与丘成桐进行交流,同学们提出了关于如何培养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于学习数学而言天赋是否重要等问题,还有同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均得到了丘成桐先生耐心的讲解。最后由彭友良进行总结,表示从丘先生的报告中深刻体会到要更加培养年轻人钻研科学的精神,希望在座的同学能找准方法,保持好奇心和动力并将由我院同学制作的种子艺画赠与丘成桐先生。

                                              [新闻中心 邢耀春 摄影]

                                [邢耀春 报道]

               责任编辑 孙雪歌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