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学术报告
新闻
学术报告
昆虫学系学术报告:Using ecological network and meta-barcoding to study plant-pollinator interactions on the mountains of eastern Himalayas
发布日期:2017-12-1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植保学院 字号:[ ]

报告题目:Using ecological network and meta-barcoding to study plant-pollinator interactions on the mountains of eastern Himalayas

报告人任宗昕 博士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时间:20171222日(周五)上午10:00

地点:土化楼五层会议室

联系人:周欣 教授

 

嘉宾简介

任宗昕,博士,副研究员。201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理学博士毕业,2011年至今就职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亚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201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获得者,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主要从事传粉生态学及其应用研究。已在PNAS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8篇。2017年开始担任国际期刊Plant Biology编委。

    以花作为模式系统研究植物适应性进化。该研究体系始于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变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研究显得更加重要。植物与传粉动物的互利关系在生态系统中非常普遍。然而, 一些植物不为传粉者提供任何报酬, 而是利用各种欺骗方式诱骗昆虫拜访, 从而实现传粉, 即欺骗性传粉(deceptive pollination)。兰科是被子植物大科之一, 其高度特化的繁殖器官和适应于昆虫传粉的精巧结构令人称奇。达尔文描述了许多兰花与昆虫精巧的传粉系统, 但他忽视了欺骗性传粉的存在。事实上, 1/3的兰科植物都依赖于欺骗性传粉。欺骗性传粉可能是导致兰科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西南山地(包括横断山地区)孕育了丰富和独特的兰科植物多样性,对这一地区的特有和关键兰科类群开展传粉生态学研究,将能进一步理解这些兰科植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和生态机制,同时为濒危兰科植物的保育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采取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相结合,整合传粉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技术手段,研究花生物学、花部特征的形态变异、花期与物候、花粉与雌蕊相互作用、繁育系统、种子活力、传粉昆虫及其行为、模拟者与模型之间关系、欺骗信号系统(包括视觉、嗅觉和触觉)、伴生植物对欺骗系统的影响、欺骗系统对群落传粉网络嵌套结构的影响等,从而揭示兰科植物的拟态机制和欺骗性系统对群落传粉网络的依赖和影响。研究地点集中在云南和邻近地区。同时与国际合作者一起,开展东亚、北美和澳洲等跨大洲的兰科植物传粉生物学的比较研究。研究类群涉及:无柱兰属(Amitostigma)、虾脊兰属(Calanthe)、Corunastylis属(澳洲本土兰科植物)、杓兰属(Cypripedium)、火烧兰属(Epipactis)、玉凤花属(Habenaria)和绶草属(Spiranthes)。在毛瓣杓兰(Cypripedium fargesii)的研究中,发现一种新的欺骗性传粉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后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更多信息个人网页:http://renzongxinorchid.weebly.com/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积极参与!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