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第三届大禹学者论坛植物保护学院分论坛 | |||||||
|
|||||||
2019年12月26日下午两点,第三届大禹青年学者论坛植物保护学院分论坛在植保楼2060会议室开展。本次论坛由我院副院长沈杰主持召开,我院党委书记李海滨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伊始,李海滨为本次分论坛致辞。他表示植物保护学院有极好的科研和教学氛围、深厚的历史积淀、良好的硬件设施,可谓是科研工作者的沃土。他对到场的四位优秀青年学者表示了欢迎,并欢迎更多青年才俊加入植保的科研团队,本着创业精神一起共建植保未来。 在会议第二个环节,四位大禹论坛青年学者依次进行学术报告。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的何碧程博士作了关于“foxQ2在中央大脑发育中的作用”的研究报告。她从昆虫的大脑结构引入,介绍了选择赤拟谷盗做研究对象的原因。随后进一步介绍了她的研究目的和对神经干细胞及细胞系的一些研究,并向我们展示了胚胎期大脑形态发育的研究结果。最后针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提问环节,老师们就抗体同源性等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 来自英国塞恩斯伯里实验室(The Sainsbury Laboratory)的博后郭海龙,介绍了效应子识别激活植物抗病蛋白分子机理的研究。他主要针对“RRS1/RPS4免疫复合物如何在效应子识别后被激活”的问题进行阐述,利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手段探讨了在叶绿体与细胞核之间信号传导的分子机理。最后提出了他的未来研究方向,并向他的研究团队“R1R4 team”等表达了感谢。 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后杨丽,她分享了植物抗病杂种优势研究。杨丽先介绍了杂种优势的普遍现象,并表示其虽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形成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而这也正是她探究的内容。她在经过了筛选杂交组合、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阻断水杨酸合成通路等研究过程后,初步发现了抗病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制。其中,发现植物平衡抗病-生长的新机制——CCA1,通过不同时间点调控不同信号通路来平衡抗病及生长是她的一个主要研究成果。未来她还会继续致力于有关解析不同杂交组合抗病杂种优势的共通机制的核心问题,研究如何利用植物的抗病杂种节制来服务于农业生产等方面。 来自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博后韩冰,简单介绍了病原微孢子虫的侵染机制相关基础研究。他目前已经鉴定了1500多种微孢子虫,并首次鉴定了微孢子虫侵染器官(极管)的新蛋白组成成分。韩冰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冷冻电镜、荧光定位等方法对极管的超微结构分析,如何利用3D重构技术模拟极管立体结构等等。报告结束,在场的老师针对极管的大小、微孢子虫养殖方式等提出了一些问题。 会议最后,到场的研究生代表与各位青年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中国农业大学大禹青年学者论坛旨在围绕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聚焦国际学术前沿,面向海内外汇聚一批获得较高学术成果、具有创新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学术交流和深度研讨、借助论坛平台促进交流合作,增进海内外青年学者对中国农业大学发展战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体系的全面认识。今年,我校于12月26日到28日举办第三届大禹青年学者论坛,我院则于26日下午举办学院分论坛。 [新闻中心 井咏祺 摄影] [陈梦淮 报道] 实习编辑 刘博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