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一带一路”昆虫学者创新研讨会 | |||||||
|
|||||||
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强调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着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科技共同体,10月23日,我院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同举办“一带一路”昆虫学者创新研讨会,来自17个国家的46名专家和学员与我院昆虫学系老师、海外留学生等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动物研究所白明研究员,南京大学Norman MacLeod教授、我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刘姝言、副院长李虎、昆虫学系主任刘星月、彩万志教授、李轩昆副教授、田里副教授等出席活动。 白明研究员介绍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举办的“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关键技术培训班的情况,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学员的培训,推动“一带一路”地区的科技培训和合作,在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和智能监测体系等方面制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一带一路”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联盟。他也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够与中国农业大学就不同技术领域和生物多样性领域建立更广泛的合作。 副院长李虎介绍学院 “一带一路”国际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专业科技创新院的相关情况,学院围绕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防控、沿线国家有害生物检疫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农业科技人员培训以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期待进一步于中科院动物所开展研究合作、共同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贡献。 刘星月从历史沿革及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情况介绍了植保学院昆虫学系,并重点分享了各个实验室与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方向及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与发展。 Norman MacLeod教授从物种、形态及遗传多样性角度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并肯定了培训交流工作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田里副教授分享了我国的一种本土熊蜂——短头熊蜂的种群分化和体色多态性的演化历史与遗传调控机制。 创新研讨会成员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工智能识别等多个方面进行交流,期望在绿色防控技术、植物检疫研究与应用等领域加强创新合作。 与会人员一行参观了我院公共仪器平台,戚琳璐实验师从平台的历史、现有仪器情况、运行管理办法等介绍了平台基本情况。 与会人员参观了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李轩昆副教授带领大家分别参观了标本馆区和展示馆区,并逐一介绍了走廊照片墙、极限昆虫标本、分类标本区、活虫展示区、昆虫文化区和沙盘区等。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