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声讲坛观后感】“穿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观后感 | |||||||
|
|||||||
3月9日,在植保楼报告厅聆听了严飞老师的讲座,获益匪浅。 严飞老师反复提到了“附近”一词。“附近”是每个人身边日常生活的场所,又是社会群体产生互动和交集的情感空间,蕴含着人们各种交往、交流的网络纽带,并在意义层面形成人和人之间的联结。 老师通过“罗姐”、“君君”等小故事,从社会学的角度穿透现象,由浅入深分析了他们的“附近”。别人的故事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而“附近”对我们真正成为“我们”至关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单的个体,生命轨迹中都会穿插着一些公共事件的痕迹,故事中都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我们作为自己故事的主人公,明确“附近”的社会性、情感性,并将其作为“行动真正发生之处”的一个自发性田野,能够摆脱焦虑、孤独等心灵“孤岛”状态,将自己置于轻松快乐的环境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容易重复性地陷入日复一日地轨迹里,过着一种熟悉而毫无新意的生活,反而忽略掉以“附近”为方法的可能性。 当如今的网络社会改变了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附近“的社会网络连接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我们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远端世界,却不再投身于真实生活中身边的“社群”。我们将自己阻隔在“围墙”之中,并拒绝打通与“附近”的壁垒。 其实重新进入“附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关注周围的变化,或急或缓,或松或驰。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虽然现代科技带来了快捷,但是只要重新进入“附近”,便也可以获得“月出惊山鸟”的怡然。同时重新进入“附近”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而不做加缪口中的“局外人”。“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将自己融入“附近”,融入“社会”,来得到情感性的满足。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室和实验室,更应该去探索我们的“附近”。谅解“附近”带来的苦恼与困扰,坚定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认真了解农民所需、农民所想,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的现象级问题,真正做到将论文写在做过的大地上。 社会学不是晦涩难懂的学科,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社会运作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摆脱“理所应当”的思考方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穿透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去观察人性的幽暗与善良,理解社会秩序的构成与意义,培养独立思辨的品质与勇气,从理解社会最终走向理解我们自己。 穿透生活本质,重识我们的世界,向社会学家一样的思考,才可能激荡出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实践空间。” 【植保202班丁泽慧 投稿】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