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活动】党建引领探生态 白鸟轻烟溯本源——植保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赴颐和园开展摇蚊生态研学主题党日活动 | |||||||
|
|||||||
为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推动党建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2025年3月22日上午,植物保护学院植病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昆虫学系研究生第一党支部、昆虫学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昆虫学系研究生第四党支部和昆虫学系研究生第五党支部共同前往颐和园开展“红虫细浪,白鸟轻烟——华北地区摇蚊生态研究”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聆听专题讲座与实地研学,40余名党员在园林中探寻生态密码,感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时代使命。 专业讲堂:解码“白鸟轻烟”的生态密码 活动以颐和讲堂专题科普拉开帷幕。天津师范大学刘文彬副教授以《红虫细浪,白鸟轻烟——摇蚊科普讲座》为题,系统讲解摇蚊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价值。他通过展示全球6200余种摇蚊的多样性图谱,对比其与蚊科昆虫的显著差异,阐明摇蚊“水质净化者”、“鱼类营养师”、“鸟类引路人”的多重生态功能。支部党员在学习后感悟到,摇蚊幼虫作为红鱼虫构建的藻-虫-鱼-鸟食物链,正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微观写照。 实践对话:古园新韵话摇蚊 颐和园园艺古树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洁以《红虫细浪,白鸟轻烟——摇蚊的古与今》为题,结合颐和园三百年的生态画卷与自身二十年科研实践,为在场党员揭开摇蚊在历史与当代的双重角色。昆虫学系研究生党员感慨道,生态治理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创新科技手段,这正是新时代植保人的责任担当。 实地研学:百年园林见证初心使命 讲座结束后,支部成员在颐和园园林科技科副主任艾春晓指引下,党员们沿昆明湖开展生态观察。在桃红柳绿间辨识摇蚊婚飞轨迹,于鸳鸯游弋处观测虫-鸟互动场景。支部成员表示:“站在古人‘白鸟轻烟’的吟咏之地,我们更深刻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代代接力——既要有‘诗意栖居’的情怀,更需‘科技护绿’的本领。” 本次联合党日活动创新“党建+专业+文化”模式,将活动嵌入生态现场,让学科知识对接社会需求。支部党员在学习中凝聚共识:作为农业高校研究生,既要深耕实验室破解“生物密码”,更要走向山水林田湖草沙践行“两山理论”,让党旗在生态文明建设一线高高飘扬。未来,植保学院研究生将继续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