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发表赵章武教授团队论文,揭示miRNA let-7对生物节律的调控机制 | |||||||
|
|||||||
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自然环境的昼夜波动和季节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地球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几乎所有的生物体在生理和行为上都表现出昼夜节律。而昼夜节律作为最常见的一类生物节律,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miRNA是一类由22个左右的核苷酸组成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能够通过与靶标基因mRNA的 赵章武课题组通过对模式生物——果蝇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发现在果蝇体内let-7复合物(包括let-7、miRNA100和miRNA125)的组件miRNA let-7是调控果蝇昼夜节律的一个重要因子。在果蝇脑生物钟神经元(clock neurons)中过量表达let-7可以导致昼夜周期延长;使用相应的突变品系敲除let-7则会显著降低果蝇早上的活动高峰。为进一步探究let-7的调控机制,该课题组又通过实验证实了,let-7是通过抑制CLOCKWORK ORANGE(CWO)的转录和翻译来调控果蝇的昼夜节律。此外,在能够表达cwo的果蝇细胞内上调cwo的表达则可以挽救let-7过表达导致的行为和分子表型。以往的对miRN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iRNA的靶标和功能性方面(下游方面),对于miRNA由什么基因或者信号通路调控相对欠缺(上游方面)。该论文首次证实由果蝇核心钟蛋白CLOCK/CYCLE(CLK/CYC)、促前胸腺激素(PTTH)和蜕皮激素(20E)组成的信号通路,最后通过蜕皮激素受体(ECR)促成了let-7的昼夜节律性表达。这项工作中对 miRNA let-7功能和调控机理的发现可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理解昼夜节律相关基因转录后调控的新途径。目前,虽然昼夜节律相关的miRNA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miRNA调节昼夜节律的强大功能将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该项成果由我校农学院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