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动态
【讲好中国故事——品读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致敬儒学经典 领略建筑之美
发布日期:2017-12-0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植保学院 字号:[ ]

12月3日上午,我院植物病理学系研究生第三党支部、昆虫学系研究生第三党支部、本科生第三党支部的50余名同学一起参观了孔庙国子监、钟鼓楼以及北京中轴线,此次参观是学院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展的“讲好中国故事——品读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系列活动的第三期。

在去往参观的路上,本科生沈明鹤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了孔庙国子监和钟鼓楼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并分享了“触奸柏”的小故事,让大家对孔庙国子监以及钟鼓楼背后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支部书记为大家播放了习近平总书记涉及到坚持文化自信的讲话原声,大家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各位同学首先来到的是孔庙国子监。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纪的元朝。孔庙内的壁纸和陈设还原了孔子不平凡的一生。孔庙修建的同一年,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匠人们在其西侧修建了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子监是古代中国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也是古代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历史悠久,建筑风貌独特,文化内涵深刻,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

接下来,同学们从孔庙国子监步行到鼓楼,爬上69级台阶之后,同学们从鼓楼俯瞰北京中轴线,中轴线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它以紫禁城为中心,集中了钟鼓楼、景山、故宫、北海、天坛、先农坛、安定门、德胜门等多处历史文化遗产。在鼓楼上,同学们领略了北京城之美。从讲解员的口中,大家了解到钟鼓楼的报时规律: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敲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敲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和亮更。先击鼓后撞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所谓“晨钟暮鼓”。击鼓和敲钟的方法相同,共108下。”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古人用108声来代表一年。另外,同学们在11点30分欣赏了击鼓表演,感受到了四个季节的不同韵律。

最后,同学们爬上钟楼,欣赏了与鼓楼不一样的建筑特色,结束了此次参观活动。

参观后的交流中,郭元康同学表示讲解员对中国报时文化的娓娓道来让她坚定了文化自信,感受到了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第三党支部 通讯员 沈明鹤]

实习编辑 谢萌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