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活动】昆虫学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 |||||||
|
|||||||
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激励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昆虫学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因疫情特殊情况,本次主题党日活动结合“云游”景点的方式开展,主题为“云游梁家河”。 梁家河,位于陕西省延川县的大山沟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下乡插队的地方。在这里,他和百姓们一起艰苦奋斗了七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各党员通过梁家河全景链接自助游览景点,并在游览结束后发表感想。在“云浏览”过程中,大家分别参观了知青旧居、缝纫社、沼气池、铁业社、知青井和淤地坝等地。 知青故居:1969年,习近平同志来到梁家河插队,6名知青挤在一个炕上睡觉。在这里,习近平同志经受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的人生历练。 缝纫社:乡亲们整天干活,衣服经常要缝补,习近平同志就办了一个缝纫社,组织村里手艺好的妇女集中做衣服,缝纫社社员可根据每天缝补衣服的数量挣工分。 沼气池:习近平同志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办沼气,觉得可以借鉴,于是,他特地到四川去学习,并组织了施工队,建起沼气池,解决了村民的燃料问题。很快,沼气池普及到全省,给农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铁业社:习近平同志发现有些村民有打铁的手艺,就办了一个铁业社。铁匠打铁做农具,还能挣工分,村民需要农具,直接到铁业社,不用去县里,解决了村里农具的需求问题,方便了群众。 知青井:几十年前,梁家河村连吃水都是问题,村民常在河边挖个渗水坑取水。1973年,习近平同志带领村民奋战半个月,打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至今,这口井仍是村里的饮用水源。 淤泥坝:冬天的梁家河寒风刺骨,习近平同志带领村民打坝。他发现渠里冰很厚,不处理掉,春天一融化,坝容易塌。虽然他做了下渠挖冰的动员,但大家没有行动,他二话不说,直接跳进冰水里。干了一阵儿,大家感动了,纷纷脱掉棉袄下了河……当年淤地坝造出的耕地,如今已是亩产1000多斤的高产田。 线上参观梁家河后,各党员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感想与心得。石坚同志说道:“七年青春、七年磨炼、七年奉献、七年贴近黄土地、七年扎根梁家河。循着总书记的轨迹,让我更真切地触摸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份艰辛中砥砺为民的情怀。” 文婧同志提到习总书记知青岁月所办的各件实事时感慨:“从生活的点滴出发,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做到服务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为乡亲们创办“缝纫社”“铁业社”,充分利用每个人的长处,让乡亲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感叹之余,我也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程杰同志在感受了梁家河的变化时也说道:“通过观看VR,我感受到今天的梁家河,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路宽了,人笑了。以前的窑洞变成了今天的楼房,有了万亩果园,有了民办公司,梁家河的乡亲们过上了好光景,成了人均收入过万的富裕村。梁家河展示的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乡亲们喊出的是我们千千万万人的心里话。最后,最为一名青年党员,一定撸起袖子加油干。衷心的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通过VR观看梁家河,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结合实际生产,切实解决人民生活所需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缝纫社、铁业社、知青井等均是因时因地结合现实情况而创造的结晶,智慧的结晶,尤其现在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更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脱贫的重要目标,为祖国的强盛做贡献。梁家河不仅是一个山沟农村的名字,更是代表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它是我党建党之初的信仰,是延安精神的延续,是不忘初心的体现,忠实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认真学习梁家河的大学问,深入汲取梁家河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以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精神,将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和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知行合一的实干者。 [昆虫学系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通讯员 来稿] 实习编辑 杨欣怡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