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工作 > 支部风采
党建工作
支部风采
【支部活动】植物病理学系研究生第四党支部联合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本科二支部举行支部共建启动仪式
发布日期:2021-12-2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植保学院 字号:[ ]

20211122日,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研究生第四党支部在植保楼会议室2060a联合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本科二支部于腾讯会议举行支部共建启动仪式,此次活动由植病系研究生第四党支部书记李易芯主持,第四党支部到会人数48名,安徽农大植保院本科二支部到会人数30人。

  首先双方就各自学院、学校以及党支部的情况做了基本介绍。正如李易芯同志所介绍的,中国农业大学历史起自于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我校不变的百年追求。1905年,作为京师大学堂八个分科大学之一的农科大学开始筹建,这是形成中国农业大学的最早源头。19241月本校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产生,乐天宇同志担任支部书记。农大支部从当时10余人到1926年发展到50余人,党员人数最多时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4。同时,安徽农业大学本科二支部周贤超老师也介绍到,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是安徽农大建院最早的学院,学院党建工作近年来取得优异成绩,学院学生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植保专业毕业生的考研率均位居学校首位,2021年考研率达58.8%,其中不少学生的目标院校是中国农业大学植保院。离安徽农大不远处有一条“延年路”,有不少学子会在路牌下送上一束鲜花,正是有了先烈的奋斗,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的生活。乡村振兴是我们农科学子共同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党的一份子,更要有忧患意识,为民族独立而自豪。

接下来是党员宣讲环节,双方党支部各有三位同志围绕党史、院史、城市发展史的故事、人物以及红色景点进行代表发言。其中植病系第四党支部王丽同志提到,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化楼门前竖立着这样一块石碑:“改土治碱,造福曲周”,而石碑的背后是老一辈农大科学家治沙治碱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农大师生,穿上农装,拿起锄头,46载风雨兼程,与曲周人民一起破解了困扰曲周人民千年之久的盐碱难题,让曲周从有名的老碱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华北粮仓。曲周治碱的成功,离不开解民生之多艰的信念,离不开科学严谨的科研精神,离不开当地百姓的支持,离不开农大师生的薪火相传。辛德惠教授把自己宝贵的一生献给了挚爱的科研事业,他的形象一直激励着农大学子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的农大学子,更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从老一辈科学家手中接过曲周精神的接力棒。立志把论文写在神州赤县的热土上。写下自己的人生华章。安徽农业大学植保院本科二支部的三位同志就安徽的抗日战争历史进行了发言,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向华北、华东大举进攻,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战略地位重要,安徽战场是新四军抗日战场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泾县保卫战、攻上大雪山战役、渡江战役、石涧埠、青龙厂等抗战往事,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以及国共合作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艰辛历程以及巨大贡献。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作为农大学子,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党和国家做好最有力的后方保障。

接下来由第四党支部书记李易芯带大家重温入党誓词。全体同志起立,并宣读: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随后安徽农大植保院本科二支部周贤超老师宣布结对名单以及今后的“一封信”活动的具体形式,以增强两支部同志交流学习生活的感悟。

会议最后一项由第四党支部书记李易芯做总结发言,周贤超老师提出了3各宝贵建议:一是深化共建内容,把活动做得更深入,比如将相关音视频放在公众号,宣传植保院;二是深化共建价值,除了交流心得,其实最重要的是年轻人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农学生要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农植保院是很多学生向往的地方,希望共建形式、所有党员能给安农的本科生提供宝贵的建议和经验;三是对大家去安徽做客表示热烈的欢迎,能为安徽做好推进。

经过此次活交流,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感悟,不忘历史,砥砺前行,作为农科学子,铭记“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使命,经过一届又一届老师学生的艰苦奋斗,将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共勉!

                                             

 

                                     [植病系研究生第四党支部 陈妮来稿]

实习编辑 周梓怡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