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山河同悲——我院举办袁隆平先生追思会 | |||||||
|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5月24日上午10时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了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一稻济世,万国粮足,巨星陨落,举国悲痛。 为缅怀袁隆平院士,5月24日下午15:00,我院在植保楼报告厅举办袁隆平先生追思会,学院300余名师生举行默哀仪式,集体观看记录片《袁隆平》,通过事迹追思感悟分享,表达对袁隆平院士的深切哀悼。追思会由学工办主任李璐璐主持。 袁隆平先生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袁隆平》讲述的是袁隆平先生30岁至60岁阶段的故事,以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研究为主线展开,体现了袁隆平先生淡泊名利、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高尚情操,全体师生通过纪录片走进袁隆平院士波澜壮阔的一生,感受袁隆平院士的博大胸怀、崇高境界和科学精神。 纪录片放映结束,参会学生纷纷表达了作为农科学子对袁隆平先生的敬佩与敬仰之情,并表示立志传承袁隆平先生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上。刘俊教授、陈东钦教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并寄语同学们学习袁先生对待生活、对待科研通透的态度,继续发扬他坚守阵地,不畏艰难,坚持科学道理,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外籍教授Vijai表示,有梦就能成功。正因为袁先生有“禾下乘凉梦”,所以他才能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我们也要学习袁先生,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学院常务副书记刘姝言表示,我们对于袁隆平先生的追思不能只停留在情绪上和文字的怀念上,更要努力把袁先生的精神传递下去,继承他的遗志、使命和担当,坚定理想信念,扎根黄土,心怀天下,心忧苍生,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主动担负起强民富农的历史责任。 我在几年前看过这部电影,当时的感受只是到他契而不舍的精神。如今在这种心情下在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有了不同的感受。表示作为青年的我们,尤其是在农学领域做研究的我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继承袁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努力学以致用,为党和国家的农业建设贡献一份力;要学习他在逆境中能乐观面对,在科研的道路上就算没有人支持,也不会轻易放弃的精神;更要学会他坚韧的性格,不被失败打倒的信心。以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智慧,对祖国无私的爱。 2017级博士1班 杨璐嘉 看完整部影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其中那位外国记者问袁老师的一句话同样也是我最想问的问题,在那样一个年代,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坚持下去,而袁老师借用屈原和毛主席的话来回答。看完影片之后,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对农业的兴趣,目睹饥荒的现状让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让中国人民不在饥饿,“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袁隆平老师在第一线辛勤耕耘,每天为梦想奔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我们已远离饥饿,再也不用为吃不饱饭而担心,在这里我想向袁爷爷说一句衷心的感谢!同时,作为农科学子,我们要发扬传承袁隆平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努力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9级硕士1班 朱丽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袁隆平同志倾注了毕生心血,培育了超级杂交稻,海水稻等高产高抗水稻品种,为中国人民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袁隆平爷爷是共和国的功臣,人民的英雄! 他的事迹早已随着教科书在人民中家喻户晓,他的故去也让人民沉痛失声。如今袁爷爷已化作高天的星斗,他的血与骨也将回归祖国大地。他的精神汇入人民的滚滚洪流,搏动在水稻的叶脉中,辉映在新蒸好的稻米上。伟人纵然逝去,可他的绿色梦想仍在传承。立足科学,投身大田,数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做科研。坚韧如钢,沉稳如林,热诚如火,温柔如水,即是袁隆平先生作为一名无产阶级科学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作为一名大农科学子,当传承先生的精神,接过先生肩上的责任,在新时代的大农科道路上为人民服务。属于先生的时代过去了,山河为之动摇。而新时代的雷霆亦于天际线上轰响,唯有接过先生手中穗,投身科研第一线,传承袁隆平精神,踏着新时代的雷霆雨露,铸就新时代农科荣光,我辈义不容辞。 植物174班 顾子轩 [研究生团总支通讯员 来稿]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