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新闻
新闻动态
培育桃李四十载,师恩浩荡遗辉远——张青文先生弟子追忆恩师
发布日期:2022-11-2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植保学院 字号:[ ]

教泽流芳,景行行止,德言皆良训,师恩浩荡遗辉远,

幸入绛帷,益教难再,嗟叹失音容,寒月霜天洒泪多。

 

今天,我们怀着极为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最敬爱的恩师,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张青文先生。张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22日6时46分不幸逝世,享年67岁。

传承名师衣钵,不断发扬光大

张青文先生1956年出生于湖北宜城。1982年华中农学院植物保护系毕业,1987年于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昆虫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昆虫学家周明牂先生,是我国培养的首批昆虫学博士之一。1987年至1989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著名生态学家林昌善先生。博士后出站后回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任教。

张先生生前为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以及《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和《植物保护》等编委。

近四十余年来,张先生一直从事植物抗虫性及其基因工程、害虫综合治理、昆虫分子生物学和昆虫遗传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培养硕、博研究生100余名,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部。在“百家讲坛”等栏目主持科普讲座百余时。多次到美、日等国的大学、科研院所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张先生为他热爱的农业害虫防控事业呕心沥血贡献一生,尤其在棉花和果树害虫防控领域做出了突出卓越的贡献。

首提棉铃虫幼虫经济阈值,创新棉铃虫成虫诱控技术

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张先生就首次提出了二、三代棉铃虫为害虫态—幼虫的经济阈值,弥补了过去仅依赖卵期阈值和人工模拟为害幼虫阈值的缺陷;90年代棉铃虫大暴发时期,张先生倡导和践行了以灯光、性诱剂等理化和生物诱控为核心的棉铃虫综合防控新技术,用药量显著减少,防治成本大大降低。张先生带领课题组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转Bt基因抗虫棉及其杀虫蛋白对靶标害虫的杀虫效果及其对天敌的安全性评价,构建了转基因Bt棉花的合理应用体系。这些成果有力推动了棉花害虫关键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丰富和提升了害虫综合治理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昆虫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先行者

张先生最先利用蜜蜂溶血蜂毒肽的mRNA注射棉铃虫卵,发现棉铃虫卵可作为外源mRNA转译甚或蜜蜂高毒性肽的合成场所,阐明了mRNA译读的非种间专化性特点,为研究相关的种间关系提供了模板。张先生带领团队以时空生态位相似的棉铃虫和烟青虫为模式系统,阐明了光对其种内、种间竞争和遗传多样性流变的作用,发现光照强度显著影响二者的交配求偶行为及性信息素释放;结合室内与田间的趋光行为及视觉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系统研究了鳞翅目害虫趋光行为的分子生态学机理。这些成果为揭示昆虫种内外关系的形成机制,及害虫绿色高效的防控新技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研提梨园害虫绿色轻简化防控技术,身体力行示范推广致力兴农惠民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年过半百的张先生,积极响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勇挑重担,担任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虫害防控岗位科学家。他带领团队跑遍全国各地的梨园,调查和研究害虫发生和成灾规律,培训各主产区基层技术人员和广大果农,传播害虫防控技术新知识,甚至无私支援相关新技术及其产品。基于多年的监测和研究,针对全国范围内发生广、为害重的梨园主要害虫梨小食心虫等,集成了一套以迷向丝、赤眼蜂等生物防控技术为主,配合黄板诱杀和精准施药的梨园害虫绿色轻简化综合防控体系,显著减轻了梨园害虫发生数量。这些成果解决了我国梨产业的“卡脖子”问题,提升了梨园害虫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的水平,为安全、优质的果品生产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提供了有力的知识和技术支撑。

封名京华三剑客,虫坛千古留英名

张先生眼界高远、襟怀开阔、思维敏锐、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卓越的组织才能、绝佳的语言天赋、平易近人的风格,给诸多同行和农民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同行感叹“张老师河南话比郑州人更地道,说河北邯郸话让邯郸人认作老乡,好多地方话都说得很地道”。张先生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和北京昆虫学会理事长期间,积极组织北京乃至我国昆虫学界学术会议,提升和活跃了科研人员学术交流的氛围。张先生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万方浩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高希武教授一起赢得了京华“三剑客”的美名,成为我国昆虫学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桃李不言自成蹊,灯塔无语引千帆

谈笑风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华夏,潜心笃志研究示范成果遍神州,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张先生,一位让人永远铭记在心的好老师,一位卓越的昆虫学家。

张先生一生培养了一百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我国农业农村部农技推广中心、国内外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海关总署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内外著名相关企业等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些弟子在各个行业岗位上努力工作,为农业事业发光发热。

张先生为人师表、待人宽厚、以身作则,不仅教会我们做科研,还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张先生自信潇洒的音容笑貌,睿智坚毅的眼神,洪亮和充满力量的话语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脑海里,回荡在我们的耳边,鼓励支持我们勇往前行。

难忘张先生农业昆虫课上讲解专业知识,用各种方言娓娓谈及“桃花一片红,发蛾到高峰”“虫子不死鸡死了”“棉铃虫是地里东西除了电线杆子不吃,其他都能吃” 等习性特点,令人记忆犹深,直至现在我们还会讲给自己的学生听。难忘张先生化解一切忧愁的春风笑脸,为了给研究生解压,每年特意抽出时间带我们外出交流游学,我们跟先生一起走过北戴河、白洋淀、青龙峡、龙庆峡、爨底下、十渡……到处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和灵感启发。难忘张先生对待学生亦师亦父亦友,只要我们有需求或有困难,先生一定会有求必应,在精神上鼓励支持,经济上鼎力相助。张先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全力为学生引荐工作。无论学生在校内校外,一旦遇到困难,无论多远、多忙先生都会与我们谈心和交流,甚至跟师母一起去外地探望;即使我们毕业多年,无论遭遇任何喜怒哀乐,或是人生重大抉择,都愿意第一时间和先生分享,得到先生的指教和点拨。

张先生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张先生是我们的大山,为我们提供最坚实的依靠;张先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太阳,为我们带来温暖和光芒。在张先生的教导和言传身教下,我们一百多个兄弟姐妹,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把先生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张先生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农业昆虫教育和研究事业,用他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一生照亮和造福了周围的人。斯人已去,长歌当哭!张先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乐观积极的风范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培育桃李四十年,治学育人美铭远。

研精覃思成果丰,兴农惠民义在肩。

音容笑貌依然在,睿智宽仁忆心间。

恩师教诲永难忘,定将奋力承迹源。

 

愿我们最敬爱的张老师一路走好,安乐天堂!

张青文先生所有弟子敬上

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