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奖】十大科研进展——彭友良: 水稻抗瘟基因布局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 | |||||||
|
|||||||
稻瘟病绿色防控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创建了以抗瘟品种布局为核心、依据品种抗菌株谱精准施用杀菌剂的稻瘟病绿色防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系列成果先后荣获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2021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农业农村部2022年度粮油生产主推技术。 由稻瘟菌引起的稻瘟病在我国年均发生面积超过七千万亩左右,年均导致稻谷产量损失超过三百万吨,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国家作物一类病害。稻瘟病属于基因对基因真菌病害,利用品种抗病性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措施。但在我国,水稻一个生长季需施用稻瘟病杀菌剂2-3次,说明我国仍然依靠化学杀菌剂来防控该病害,抗病品种利用尚未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抗瘟品种,不仅可有效控制稻瘟病,还可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节省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稻瘟病绿色防控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针对抗瘟水稻培育难这一“掐脖子”技术问题,通过近二十年的系统研究,发现稻瘟菌群体存在优势无毒基因,且其频率与对应抗瘟基因介导的田间抗瘟性间存在正相关定量关系,由此建立了基于稻瘟菌群体优势无毒基因布局抗瘟基因的关键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水稻抗瘟品种培育和筛选的抗谱阈值理论和技术,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水稻品种抗瘟性田间监测技术规程》和《水稻稻瘟病抗性室内离体叶片鉴定技术规程》;合作培育了抗瘟水稻新品种12个,测定了近500个水稻品种的抗瘟性,从中鉴定出了抗瘟品种50余个。本团队最终创建了以抗瘟品种布局为核心、依据品种抗菌株谱精准施用杀菌剂的稻瘟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稻瘟病绿色防控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为彭友良教授,团队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博士后2人,博士生25人,硕士生38人。相关成果先后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大北农科技奖(2019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等奖励,并制定农业行业标准2项、农业农村部2022年粮油生产主推技术1项,合作选育水稻新品种10余个。
实习编辑 赵冰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