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沙龙】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辛秀芳分享“植物免疫响应与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解析”学术报告 | |||||||
|
|||||||
2022年4月7日上午10:00,第40期创新沙龙“植物免疫响应与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解析”交流分享会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辛秀芳进行交流分享,郭海龙老师担任活动主持人。 交流会上,辛秀芳老师介绍了植物免疫系统。植物免疫系统是植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农田生产力的基础。植物具有两层先天免疫系统,模式触发免疫(PTI)和效应触发免疫(ETI)。PTI 有微生物模式通过细胞表面定位模式识别受体 (PRR) 触发,而 ETI 由病原体效应蛋白通过称为核苷酸结合、富含亮氨酸重复受体 (NLR) 的主要细胞内定位受体激活。 PTI 和 ETI 由不同的激活机制启动,并涉及不同的早期信号级联。辛老师详细讲解了拟南芥 PRR 和 PRR 共受体突变体,fls2 efr cerk1和bak1 bkk1 cerk1三重突变体,当受到攻击时,ETI 反应明显受损。进一步研究表明,NADPH 氧化酶 RBOHD 产生的活性氧是连接 PRR 和 NLR 介导的免疫的关键早期信号事件,受体样细胞质激酶 BIK1 是完全激活 RBOHD、基因表达和ETI 期间的细菌耐药性。此外,NLR 信号迅速增加关键 PTI 组件的转录或蛋白质水平。这在概念上结合了植物中两个主要的免疫信号级联反应,并从机制上解释了 PTI 和 ETI 之间下游防御输出的一些长期观察到的相似性。该研究为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植物免疫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分享结束后,辛秀芳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了在场老师、同学们的提问。共四百余位师生参与了此次学术交流线上分享活动。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