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闻动态
新闻
新闻动态
【创新沙龙】中科院研究员万里分享“植物细胞内免疫受体生化功能和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研究”学术报告
发布日期:2022-04-2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植保学院 字号:[ ]

2022421日上午,第42期创新沙龙“植物细胞内免疫受体生化功能和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研究”交流分享会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万里进行交流分享,郭海龙老师担任活动主持人。

交流会上,万里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植物免疫系统识别病原微生物并激活免疫反应,限制病原菌侵染。NB-LRRNLR)蛋白是植物细胞内主要的免疫受体,通过识别病原微生物效应蛋白引发免疫反应和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的 NLR 根据其 N 端的信号转导结构域可以分为三类: TIR-NB-LRRTNL)、 CC-NB-LRRCNL)和CCR-NB-LRRRNL)。TNLCNL识别病原菌效应蛋白,RNL不直接识别病原菌效应蛋白,而是作用于 TNL CNL下游,因此称为helper NLRJubic, et al. 2019)。RNL包含两类: NRG1ADR1。在拟南芥中,NRG1作用于TNL下游介导细胞死亡的发生,而ADR1则作用于TNL下游介导抗性。2019年,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万里研究员在博士后期间(Jeff Dangl lab)的研究表明,植物TNL识别病原菌被激活后作为NAD+降解酶并产生小的信号分子而引起细胞死亡(Wan, et al. 2019)。而NRG1/ADR1TNL下游调控细胞死亡和抗性的分子机理未知。

万里研究员团队首先解析了拟南芥NRG1 CCR结构域的晶体结构,并发现CCR与动物中作为阳离子通道引发细胞坏死的MLKL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烟草和人癌细胞中表达NRG1的自激活突变体和野生型ADR1都能引起细胞死亡,且死亡表型依赖于质膜定位以及其介导的钙离子内流。电生理实验也证实了NRG1的自激活突变体是一个钙离子通透性但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所有拟南芥的TNL依赖下游的ADR1/NRG1介导免疫,因此本研究揭示了广泛TNL下游抗性和细胞死亡产生的分子机理。



最后,万里研究员耐心细致的解答了在场老师、同学们的提问。线上四百余位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