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得沙龙】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后赵志磊:蚊子为什么爱咬人?—在昆虫和鸟类中研究大脑神经环路的演化 | |||||||
|
|||||||
为促进青年学子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同学们与来自不同领域,有不同兴趣志向的同龄人在深度交流中感受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以及处事情怀,中国农业大学学工部联合姝言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室、植物保护学院学生会联合举办“思得沙龙”。思得沙龙又名“SEED”,四个字母分别代表Selfdom(个性)、Entertainment(趣味)、Enthusiasm(热忱)与Dedication(奉献);“种子”也指代农业的根基与新生青年力量的蓬勃发展。每期思得沙龙将邀请校内外青年榜样与同学深度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从一种拥有某项神奇能力的生物出发,揭示出比较普适的规律。--赵志磊
【思得沙龙第三十五期】 主讲嘉宾:美国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学系博士后 赵志磊 活动时间:2023年12月1日(周五)上午10:00-12:00 活动地点:中国农业大学西区植保楼报告厅 报名截止时间:11月30日(周四)晚24:00 报名链接与二维码: https://www.wjx.cn/vm/mBJek4m.aspx# 【嘉宾介绍】 赵志磊,美国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学系博士后,获Klarman Fellowship。云南大理理科状元,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与演化生物学系。研究关注非模式生物的有趣行为、其背后的大脑机制以及相关神经环路的演化。博士期间致力于研究埃及伊蚊。博士后期间研究鸟类的语音学习行为,开拓了虎皮鹦鹉作为新的研究对象,发现前脑特定脑区在鹦鹉和鸣禽中的不同功能。2022年5月,赵志磊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阐述蚊子在寻找宿主(人类)时的大脑活动,同时以《为了咬人,蚊子进化了一万年》为题在一席分享科学研究,引发广泛关注。 【活动导读】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很多物种进化出了独特的行为来应对环境的挑战。其中有些行为很有趣,比如鹦鹉可以学人说话;有些却很可怕,比如蚊虫专门咬人导致传染病的爆发。赵志磊为了解答“蚊子为什么只咬我?”这个人类普遍都很困惑的问题,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来研究蚊子,甚至以身饲蚊,最终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科学地回答了这个让许多人挠破头的疑问。而和蚊子类似,鹦鹉也拥有一项神奇的能力:在野外它们可以快速地模仿周围同类的叫声,而被当作宠物饲养时会模仿人说话。赵志磊表示,它们有着非常有趣的社会性行为和认知能力,这种强大的学习模仿能力在自然界中很少见所以可以通过鹦鹉去要研究学习模仿的大脑机理。 本次思得沙龙,赵志磊博士将以埃及伊蚊与虎皮鹦鹉为研究对象讲述如何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来研究非模式生物有趣的行为和独特的大脑,以及这些知识如何可以造福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跟随赵志磊博士探索“蚊鹉”世界,揭开“蚊鹉”之密。
姝言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室 植物保护学院学生会 2023年11月28日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