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保定徐水区:“博士农场”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 |||||||
|
|||||||
12月3日,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高林村镇麒麟店村“博士农场”大棚内,西红柿枝繁叶茂、生长正旺。地垄间,农场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董利民和十几位“取经”百姓交流管理技术。“棚里50亩新品西红柿春节前上市,预计收入比去年高五六成。”董利民说,这得益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与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中国农业大学专家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指导西红柿冬季管理技术。刘柯旋 摄 合作引来“及时雨” “高林村镇是传统的西红柿之乡,近年因品种、技术、棚室老化,市场影响力降低、种植面积锐减。”去年4月,当地政府搭桥,董利民联合村里几个种植大户,与中国农大合作建设果蔬“博士农场”。专家现场“开方”,改良土壤、改造棚室,带来西红柿新品种、新技术,果品高价直销北京商超。这让附近百姓重燃希望,纷纷要求引种。 据徐水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全区52.99万亩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5.6万亩,增收潜力巨大;有农业企业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2400多家,渴望对接高端“智库”,寻求创新技术、优质资源支持。 百姓有需求,政府牵红线。去年,徐水区相继组织新型农业组织、龙头企业与中国农大、北京农科院、河北农大等单位合作,建立“博士农场”6家、科研试验和成果转化基地2处,引进新技术、新品种30项。教授们根据农时,不定期深入田间,提供“定制化服务”,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牧养殖及设施农业发展方面的难题。 乡村“田秀才”成为科技兴农带头人。刘柯旋 摄 农业增效“地生金” 冬日里,徐水区“祥麟博士农场”千亩小麦方田绿意盎然。“这是中国农大选育的‘农大761’新品种,去年在这里繁育,亩产1246斤,很受高端面粉企业青睐,亩均收益比普通小麦高300元,已在当地推广2.7万亩,惠及万余农户。”场长刘锐雪说,明年优质麦推广面积将超过15万亩。 眼下,徐水世纪德力食品公司负责人闫满常也在筹划明春玉米播种事宜。今年,公司依托“博士农场”,从中国农大引进生物防病、植保监测等技术,精准防控病虫害、农残、重金属超标,“公司+农户”推广的4万亩粘糯玉米再获高产。种植户一茬每亩纯收入1500元左右,都准备明年扩大种植面积。 田里粮食增产,比往年多卖几千元;园区草莓红了,各地游客竞相采摘;“冰柿”项目进展顺利,山乡万亩柿子林增收有望……徐水百姓把喜悦传给北京、石家庄等地的专家。 今夏,洪涝灾害发生后,中国农大专家团及时赶来,踏着泥泞指导农户抢救泡水果树、治疗患病奶牛、新建蔬菜大棚。冬麦出苗了,村民们拉着教授进田参观,心中的“丰收梦”格外笃定。 培育不走的“田博士” 徐水区提供用地、审批、资金等全方位支持,创优环境,引才育才,加快“博士农场”发展。今年11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与徐水区政府签署协议,建设中国农大(徐水)教授工作站;在当地三家农业企业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实施科技服务与新项目推广。 从“博士农场”到“教授工作站”“教学实践基地”,从技术引进、成果转化到推进产学研、一二三产业融合,徐水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增点扩面,步步深入,辐射全区。 “博士农场”也成为“农技课堂”。专家下乡,培训千名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产业“头雁”、举办农村人才沙龙;全区选拔152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经营管理领军人物。同时,为本地百余名“田秀才”“土专家”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让各类人才扎根沃野,扛起乡村振兴的“金扁担”。(刘柯旋 张瑜)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吴昕怡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