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研问道】李轩昆副教授介绍基因组学数据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 | |||||||
|
|||||||
4月4日中午,第二十九期“植研问道”科研进展午餐交流会在植保楼B103举办,我院昆虫学系李轩昆副教授以“基因组学数据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参会师生三十余人。 享用完温馨的午餐,李轩昆副教授开始了他的学术分享。首先,他对基因组学应用于物种进化、昆虫系统发育乃至分类研究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梳理介绍。对蜂虻亚科高级阶元的分类一直是该类群系统学研究的一个难点,主要由于其形态特征具有复杂的演化历史,这很容易造成系统发育树混乱,进而影响昆虫祖先特征重建结果。 李轩昆副教授就自己研究的蜂虻亚科和天蛾科系统发育研究和系统分类工作做了详细介绍,包括获取基因分子数据,系统发育树组建等系统发育分析过程和生物地理分析过程——通过整理物种分布和系统发育数据建立数据库等方法来推断分歧时间及物种祖先形态、分布特征重建。同时基因组学还可具体用于分析昆虫的生长发育模式、幼虫行为及寄主结构等来综合评价其系统发育水平。 为促进与会师生理解昆虫生物地理研究,李轩昆副教授还向大家普及了几个学术概念——“摇篮”(Cradle)、“博物馆”(Museum)“分歧时间”(Time-for-Speciation)、“汇”(Sink)和“源”(Source)等。 会后,大家畅所欲言,踊跃发问。周欣教授就基因组学分析方法部分提问,例如面对近缘的某两物种的基因组学数据缺失或交集较少的情况应如何处理的问题,李轩昆副教授就既往研究经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二位老师一直认为全面分析已有数据,注重非直系同源和直系同源物种的昆虫物种数据比对甄别是非常重要的。 田里教授则针对蜂虻亚科昆虫特定形态特征的生物学意义和在不同生境下的生物学表现同李轩昆副教授进行了探讨,如不同生境条件下虻类昆虫卵的保育问题等。 昆虫分类以及系统发育的研究结果有许多都基于假设,进化的真相于百万年后的今天已经无从确凿,但这无法磨灭此项研究的意义与魅力,李轩昆副教授对此深信不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逐本溯源,创新方法,未见得枯燥,也未见的彷徨。 文 甘露 实习编辑 苗卓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