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功勋观影】第九期、第十期——《孙家栋的天路》 | |||||||
|
|||||||
5月27日和5月28日晚7点,植物保护学院“铿锵誓言守初心,踔厉奋发写华章” 观影活动第九期和第十期于植保楼报告厅举行。第九期观影活动由2022级植病一班团支部和植保211班团支部共同承办,植保211团支部书记时君正主持;第十期观影活动由2022级植病二班团支部和植保212班团支部共同承办,植保212团支部书记冯江涛主持。 主持人对影片主人公孙家栋进行了介绍,他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业界公认的中国卫星之父。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变迁,是中国国防和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他常说道:“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影片以无数次试验失败为切入点,还原了孙家栋院士从参与东风二号导弹研制,到主持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总体设计的事迹。为了实现“拿到房梁上那包糖”的梦想和“骑着自行车上月球的”誓言,坚持科学真理,攻坚克难,最终完成任务,影片展现了以孙家栋为代表的科学家敢于担当、努力钻研、甘于奉献、永不言弃的探索精神。 活动最后,参加本次活动的同学都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踊跃发言。大家都表示,要学习孙家栋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永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和永不言弃的科研精神等。作为一名植保研究生,亦要以孙家栋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学以致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去。 感想: 观影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孙家栋同志是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真理是藏不住的就像包在纸里的火反而会燃烧的更猛烈”,正是孙家栋院士的严谨和科学的态度才有了我国东方红卫星的成功发射。也让我意识到,科研的道路是崎岖的,并不是一条好走的路,不能因为各种感性等的因素而不相信科学。是孙家栋院士对卫星航天国家的热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为卫星能顺利发射,孙家栋院士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榜样的力量让人奋发向上,我们要向榜样学习,以榜样为镜,时时思考应当如何对待党的重托与群众期盼,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董涵烨 故事以幼年孙家栋费劲心思捅破挂在屋顶的白糖为开头,导演以“头顶的一包糖”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象征了孙家栋为代表的中国初代航天人遇山开路、不断进取的科研精神。孙家栋等一众航天技术研究人员在苏联撤走所有技术支援,没有资料,没有技术,没有经验,甚至连一个插座都要摸索着造的恶劣物质条件下,突破各项技术上的瓶颈,经过一次一次的失败,一次一次的归零重启,完成了从仿照苏联导弹的东风一号,到连螺丝都是自己设计的东风二号的重大突破。正如片头所说的那样,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去了解我们的民族英雄,从而去珍惜中华民族来之不易的复兴。 ——杨罗妮 今天观看的影片是《功勋》系列电视剧中讲述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领导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故事。三集的内容从孙家栋院士钱学森老先生介绍孙家栋院士来到项目研发会议开始,到东方红一号顺利上天完成既定任务为止,实际研发时间前后跨度5年。作为我国获得独立发射卫星能力的象征,东方红一号的意义不言而喻。本剧展现了在研发过程中,研发团队遇到的种种困境、挑战,这是我在观影前未曾想到的。我个人对航空航天也算略有了解,当前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可以实现多个卫星同时入轨的创举,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功勋》让我看到了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起步之初的筚路蓝缕,让我感到震惊的同时也感到了十分心酸。当然,没有先辈的付出就不会有今天中国航空航天的卓越成就,更不会有我国如今综合实力的强盛,感谢先辈们的付出。 ——熊惠中 本次观影活动至此结束。第十一期影片《屠呦呦的礼物(上)》将于6月3日19:00在植保楼报告厅放映,欢迎各位师生踊跃报名参加。 [2022级植病1班团支部、2022级植病2班团支部 来稿] 责任编辑 刘浩宇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