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研问道】田里副教授就“关于熊蜂缪氏拟态色多态性的演化历史与遗传机制”作学术分享 | |||||||
|
|||||||
1月9日中午,第44期“植研问道——新进展交流午餐会”科在植保楼B103举办,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田里副教授以“熊蜂缪氏拟态色多态性的演化历史与遗传机制”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秦耀果老师主持会议,到场师生共计五十余人。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拟态颜色多种多样,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理想材料。田里副教授的团队以熊蜂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缪氏拟态色多样性的演化历史及其遗传机制。 在熊蜂体色的多态性中,经过对不同地域实验材料的分析,田里副教授发现熊蜂的体色在种内存在着丰富的地理变异,在全球区域呈现地域性变化。熊蜂的这种拟态色在种内的丰富变异以及种间的趋同性有助于研究遗传机制以及揭示演化中基因组变异的规律。 田里副教授就体色多态性的演化历史、体色多态性的遗传机制两个问题展开介绍。通过对短头熊蜂样品的体色记录和基因组分析发现其地理种群间呈现由西向东的强烈遗传分化。进一步研究发现短头熊蜂体色变异呈现模块性,腹部末端T5节的体色二态性位点定位于Hox基因表达调控区,而iab6 Inc RNA与abd-B基因均参与调控橙黑毛色分化,iab6 Inc RNA可能是abd-B的上游调控因子。 分享结束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有关短头熊蜂拟态色多样性的地域性差异与基因差异之间的关系。田里副教授也给予了同学们一些建议:希望同学们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利用学校、院系、导师及实验室资源,在科研过程中要学会与导师“抬杠”,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有助于自己课题的开展和学术思维的成熟。
【研会 朱芳菲 报道】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