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研问道】杨超老师就“水稻免疫识别和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作学术分享 | |||||||
|
|||||||
10月22日,第51期“植研问道——新进展交流午餐会”在植保楼3060A举行,本此次活动由学院杨超教授以“水稻免疫识别和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为主题进行分享,汪激扬老师主持会议,现场师生共计四十余人。 杨超教授介绍了近年来病虫害对水稻造成的影响,着重强调了稻瘟病对我国水稻产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引入课题有关于水稻免疫识别和信号转导机制。杨超团队发现OsANN1在水稻受到稻瘟菌侵染时被诱导表达,并发挥负调控作用。研究通过筛选发现,OsANN1能够与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HAN1直接互作。HAN1负责将活性茉莉酸JA-Ile转化为非活性形式的12OH-JA-Ile,从而抑制水稻的抗病性。进一步研究显示,OsANN1通过与HAN1结合,稳定了HAN1蛋白的积累,促进茉莉酸氧化失活,最终减弱水稻的免疫反应。 当稻瘟菌感染时,OsANN1与HAN1的互作显著减弱,导致活性茉莉酸JA-Ile的积累,进而增强水稻的抗病性。这个动态调控机制不仅揭示了水稻在抗病过程中如何通过OsANN1调控茉莉酸信号的关键步骤,还阐明了OsANN1作为负调控因子在水稻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从应用角度来看,这项研究成果为提升水稻抗病能力提供了新的基因靶点,未来可以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调控OsANN1的表达,从而增强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 在杨超教授分享结束后,在场的师生对研究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和此研究对当下的实践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杨教授耐心的解答了这些问题,并且表示希望能够和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研会 王倩 报道】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