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学教学经验分享(一) 植物检疫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系列讲座活动 | |||||||
|
|||||||
为创新植物检疫学教研形态,加强全国性跨校和跨地域的植物检疫学系列课程教研交流,由农业农村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重点实验室和植物检疫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共同主办“植物检疫学教学经验分享”系列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多所院校一线教师和教学团队,分享植物检疫学教学经验,共商教学新模式,共建教学新思路,共享教学新方法。 2024年9月27日,第一场植物检疫学教学经验分享会顺利召开,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志红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强老师,福建农林大学的洪鹏翔老师,以及甘肃农业大学的张廷伟老师分别围绕植物检疫学课程建设、课程内容、课程改革以及课程创新等主题,系统介绍与分享了各教学团队的经验与方法。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志红教授首先代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检疫学教学团队进行了“植物检疫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经验分享,李志红老师从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出发,首先系统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植物检疫相关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包括植物生物安全微专业的课程设置;随后,进一步介绍了中国农大植物检疫学教学团队以及植物检疫学课程内容;之后,李志红老师重点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植物检疫学教学团队建立的特色教学模式——植物检疫学课程“TREES”教学模式,即以教学为本(Teaching)、科研为助(Research)、育人为要(Education)、效果为实(Effect)、分享为乐(Sharing)的教学模式,总结了近些年教学团队取得的突破成果;最后,也与各位老师共同分享了未来的工作计划,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共同推进植物检疫学教学踏上新台阶。 随后,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青年教师王强老师,从个人教学体会出发,与各位老师分享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检疫学教学经验。王强老师从课程大纲出发,与各位老师共同分享了教学内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病原菌分离、显微镜观察以及理论学习等,也进一步针对植物检疫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课时安排,如何结合已有课程,如普通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提高学生们分子实验能力以及LAMP实验设置等相关问题与参会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 之后,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洪鹏翔老师进行了主题为“产教研相融合,助力国门安全”的教学经验报告,洪老师首先介绍了福建农林大学植物检疫学教学团队,之后,系统介绍福建农林大学植物检疫学课程的历史沿革、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和课程创新,也系统介绍了课程改革和课程创新后的成效。在课程改革和课程创新方面,着重凝练特色案例,将产教研融入课堂;深挖思政元素,将场景融入课堂,同时,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福建农林大学课程改革效果显著,师生满意度获得了极大提高。 最后,来自甘肃农业大学的张廷伟老师带来了植物检疫学教学的经验交流。张廷伟老师以甘肃的特殊地理位置为起点,从生物入侵以及相关检疫性有害生物出发,介绍了开设植物检疫学课程的必要性。之后,针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进行了系统介绍,着重向各位老师介绍了相关教学方法,包含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案例式+问题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手段以及实践调查等。最后,张廷伟老师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了关于目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标本和实训基地缺乏等问题,各院校老师建言献策,共同分享了解决方案。 此外,在本次教学经验分享会中,各院校一线及青年教师也围绕如何提高同学们对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课件使用,课时安排以及实验指导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针对各院校教师提出的标本以及实践等相关问题,李志红老师提出,依托植物检疫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多校联合,共建共享,未来,虚拟仿真平台和标本共享将极大促进各院校植物检疫学课程建设。 据悉,本次活动以线上形式举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一线教师及青年教师,以及植物检疫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成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一线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教学团队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推动植物检疫学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等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由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李志红教授担任带头人,联合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30所院校的51位成员成立植物检疫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旨在创新可推广可复制的植物检疫学教研新形态模式,打造一批高水平植物检疫学教学团队,培育一批植物检疫学教研成果,形成全国植物检疫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后续,将继续推出虚拟教研室系列讲座和活动,进一步加强校际教研交流,共研共赢。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