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史雪岩教授因公出访回国总结报告公示 | |||||||
|
|||||||
本人于2024年8月24日-31日参加了第27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出访时间、出访任务、地点以及行程等均按照出访任务批件规定严格执行。2024年8月24日下午到达日本京都,25日至30日,参加学术会议。会议结束后,当地时间8月31日下午由大阪飞往北京,当天下午返回北京。 25日注册后参加了开幕式,随后听了2个大会报告。第1个大会报告是由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Walter Leal教授的昆虫信息素的报告,他介绍了昆虫信息素在昆虫与植物、天敌之间的化学通讯这作用及机制,第2个报告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George Heimpel教授做的生物控制的益处及风险报告,他对昆虫天敌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天敌引入的益处与风险比值指数等进行了全面介绍,这两个报告从浅入深,不仅介绍了相关学科各方面的研究历程及进展,还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这届大会中,将昆虫学相关的研究分为20个专题分别进行交流,有昆虫生态、昆虫基因组学、农药-转基因作物-抗性及毒理等不同主题,我听了多个专题的交流报告,其中Transitioning Insecticide science technolo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Chemistries专题中的昆虫毒理及抗药性专题报告尤其值得关注,其中有一些在农药毒理各研究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专家报告,其中拜尔公司的Ralf Nauen曾经在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次会议中,他介绍了通过研究重组表达的草地贪夜蛾ABCC2与Bt毒素的相互作用,揭示了细胞外环上的突变弱化了孔的形成,导致了抗性产生,这对于阐明目前广泛应用的生物杀虫剂Bt的抗性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我国浙江大学的黄佳教授做了弦音器官调节剂类杀虫剂报告,其中他们基于氟啶虫酰胺作用靶标鉴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基于分子对接设计靶标抑制剂及活性筛选、DNA谱库筛选有效等位调节剂等研究,还建立了基于靶标结合作用测试进行活性杀虫剂分子筛选的方法,为将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用于研发新型杀虫剂,有效进行害虫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参考。日本的Matsuda教授介绍了新烟碱类杀虫剂作用靶标位点的新机制研究,Anderson教授介绍了蚊子ABC转运蛋白功能及提高杀虫剂递送的策略,Thomas Van Leeuwen教授做了杂食性二斑叶螨解毒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对阐明抗性相关解毒基因表达变化的分子机制十分重要,Bass教授做了桃蚜适应天然及合成外源物质的基因组研究报告。此外,还有很多年轻学者也展示了农药毒理及抗药性研究新进展。这些大会报告展示了很多昆虫毒理和抗药性研究的新进展及未来趋势。这次会议不仅内容全面,而且介绍了毒理学的研究前沿。 此次参加国际昆虫学会议,听了多个专题的交流报告,跟国际专家及同行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不仅掌握了新进展,还开阔了眼界,收获了对未来深入研究的思考,收获颇丰。在未来研究中,一方面可对昆虫抗药性机制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还要注意将研究成果向抗药性治理、害虫治理等应用方向领域扩展,才能更好推动毒理学研究的发展。 本次出访任务顺利完成,未出现任何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无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