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研问道】刘鹏飞教授就“植物病原菌多药抗性成因溯源与抗性治理研究”作学术分享 | |||||||
|
|||||||
1月7日,第57期“植研问道——新进展交流午餐会”在植保楼3060A举行,本此次活动由植保学院刘鹏飞教授以“植物病原菌多药抗性成因溯源与抗性治理研究”为主题进行分享,郭强老师主持会议,现场师生共计四十余人。 伊始,刘鹏飞通过分享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引申到她的研究方向,植物病原菌多药抗性的产生机制。刘鹏飞团队发现病原菌在适应寄主植物次生代谢物压力的过程中,会产生多药抗性。他们还鉴定了多药抗性的关键蛋白,并解析了具有调控功能的转录因子Bcmr1。此外,团队基于对关键解毒蛋白的抑制,发明了多药抗性治理方法,发现了多种杀菌增效剂并获得专利授权。这些研究为灰葡萄孢等植物病原菌的田间多药抗性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接着,刘鹏飞就灰葡萄孢的田间多药抗性展开了详细的介绍。灰葡萄孢寄主广、遗传变异性强,易产生抗药性甚至多药抗性,抗性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其引起灰霉病严重危害全球农业生产。刘鹏飞研究了灰葡萄孢的代谢抗性机制,揭示病原菌在抗药性形成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从而识别出关键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物。基于转录组的WGCNA获得了灰葡萄孢多药抗性相关的候选转录因子50个,并证实转录因子Bcmr1可正调控ABC外排蛋白表达参与多药抗性的形成。最后,刘鹏飞指出,多药抗性治理策略包含杀菌剂要轮换使用,设计开发反抗性药剂,开发杀菌增效剂等来解决病原菌的多药抗性。 分享结束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学术氛围浓厚,针对师生们提出的关于农药对靶标生物及非靶标生物作用时效的疑问,刘鹏飞逐一解答,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验和见解,在场师生受益颇多。
【研会 王倩 报道】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